病例回顧
患者:女性,77歲,因"腹痛間作三月余"入院
查體:全腹軟,臍周輕壓痛,Murphy(-),無反跳痛,無肌緊張,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包塊,肝腎區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不亢。
輔助檢查:腸鏡:升結腸MT,降結腸多發性憩室。
MR(上腹部(平掃+增強)):膽囊術后,膽總管、左右肝管及部分肝內膽管見擴張,請結合臨床。右腎囊腫。升結腸改變,建議必要時腸鏡進一步檢查。
腸鏡病理示:升結腸黏膜慢性炎。
經科內研討,與患者家屬溝通后,太倉市中醫醫院外科1確定了最佳手術方案:腹腔鏡輔助小切口下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
術后病理:升結腸黏液腺癌(部分為印戒細胞癌),侵及層全,脈管內可見癌栓,腸系膜淋巴結未見癌轉移(0/8),慢性闌尾炎,兩切端未見癌累及。
此病例為太倉市中醫醫院首例獨立開展腹腔鏡下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出血量約50ml,手術時間3小時35分鐘。
醫學科技不斷發展,醫師高超的手術技巧與現代腹腔鏡結合,使得外科手術逐漸從老百姓恐懼的大創傷、大切口,進入了微創化、精準化時代。
太倉市中醫醫院外科1在大外科主任兼外科1主任吳偉兵的帶領下,高效、專業、快速,主要開展胃腸道、膽道、泌尿系、前列腺、甲狀腺等良惡性腫瘤的根治性手術,嫻熟運用腹腔鏡技術,先后圓滿完成了多例結直腸腫瘤切除手術,手術技術進入佳境,得到了患者的贊譽、同道的肯定。
腹腔鏡主要手術步驟
1、常規情況下手術入路為置鏡孔選擇在臍下約5cm(10mm trocar),其余四個操作孔分別選擇在左、右肋緣下約3cm鎖骨中線 及右下腹麥氏點及左下腹反麥氏點,上述四個操作孔可為12m、5mm、5mm、5mm trocar。
2、應用腹腔鏡操作器械尋找到腸系膜上血管及回結腸血管,解剖暴露回結腸血管,清掃其根部淋巴結,鉗夾切斷回結腸血管,沿組織間隙游離回腸末端及升結腸,解剖中結腸血管,鉗夾切斷中結腸血管右支,沿組織間隙繼續游離至橫結腸有利于提出腹腔外進行腸切除、腸吻合術為止。
3、右半結腸段準備就緒,右上腹作長約4cm經腹直肌切口,切口置保護套,置入腸鉗鉗夾住右半結腸段,提出腹腔外(同時停止腹腔充氣),進行相應的腸切除、腸吻合術,術畢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后將腹腔外腸管送入腹腔,逐層關閉腹壁切口。
4、再次制造人工氣腹,并應用腹腔鏡檢查施行手術的相應范圍有無活動性出血及腸扭轉,確定無誤后結束手術。